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萧海春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萧海春文集录•步履艰难的转型

2012-03-23 09:26:05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萧海春
A-A+

  中国画传统已步入多元的转型时期,中国山水画也以自身的特点向多维转换。对民族艺术“现代性”的解读正在方兴未艾地展开,其问题实质是陌生时代迅猛到来引起的突变和断裂所造成的传统价值观的取向的思考,即立足本土艺术转型和笔墨可持续发展,它包含对现有传统的梳理、解读和对现代文化审慎剖析并与之适应。强调中国传统艺术和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用文化连续性的思考方式寻找中国山水画在现代审美进程中的价值和表现。

  我们的山水画工作室在刘海粟美术馆鼎力帮助下,中国山水画在转型期历经三个年头了。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六朝起,经历漫长的发展历程,到唐五代、两宋以后,成为中国绘画的主体,并成熟完备。山水画传统虽历经消长仍沿至今日,并且还将以它特殊的形式进入现时代。

  我们工作室从山水画现状出发,回溯历史,立足山水画本体,借鉴经典,以“课徒”的方法,对传统经典有选择地进行反复解读,去体味古人的心迹。

  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阶段:①山水画图式与解读;②山水画图式与重构;③山水画个人图式的构建。这些内容用三年时间来完成。

  这三方面内容,其中第二阶段是承上启下的,解读是重构的基础,在解读的过程中着手重构,重构与个人选择相结合,个人图式的构建才能较顺利完成。文化的传承特性就体现在它的适应性和转换能力。

  我们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山水画的发展必须从山水画自身寻找出路。山水画的主体语言乃是树石构成,要画好一树一石是山水画的入门基础,古人非常重视树石的训练,有“五日一石,十日一水”的讲究。

  “课徒”式的修炼是获得山水画语言的必由之路,那些经典图式是历代名家对山水画的杰出贡献,他们用天才的想象力概括出自然的不同形质,并配置相应的笔墨程式,灵活多变的表现力使图式语言气韵生动,并创造了“似与不似”的中国美学法则,同时也屹立了笔墨在中国画的核心地位。

  “课徒”离不开教师悉心的解读和现场示范。中国画有许多不同的笔墨程式,如没有教师面授机宜为学生解惑的话,学生是很难把握其中的真传。教师现场参与是艺术教学的重要内容,零距离的视觉现场感能使学生获得直觉的感悟。

  为了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同时配置了系统清晰的图像资料,选择名家经典加以放大,昭示了名作微妙的内部结构,全新的视觉感受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遐想。并且还以图为史,从山水画史的角度阐释名作经典意义,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使学员获益匪浅。

  在绘画实践中,能否自如运用图式语言并加以创造性发挥是检验学生解读图式的能力的唯一标准。我们采取图式放大变体的方法,使原来的结构发生变异,让学生在新的空间中激发个人的想象力,山水的原有构架要求新的组合,笔墨随着放大也强化了自身的表现力度。山水画的空间得到重构,笔墨得到拓展,使视觉展示出无限的张力。这种解读方法的特点是由于画幅放大,作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画面由案头移粉壁,作画的姿态和视觉完全不同,悬写执笔式迫使学生从整体入手,抓住大处放弃细琐,使形质、笔墨在空间和距离间产生组合效应,传统图式在新的空间中呈现与现代人契合的交流。

  我们必须指出,任何再好的学习方法操控失当会使学生堕入迷途。我们在解读与重构的过程中,如果缘木求鱼,步趋古人就会落入蹊径而不能自拔。我们提倡学生用心去体悟古人的睿智,利用笔墨的多样性,从大处入手,摈弃细琐,摆脱模仿,反对陈旧,倡导清新,撷取艺术精彩,直超古人如来地。

  同时,我们还须认识到,在个人图式的重构方面步履维艰。传统文化似乎是个“陷阱”,主要困惑来自传统经典的巨大压力。由于经典图式的完整和笔墨严谨的配置,在转型的序列中受到其经典超稳定的惰性挑战: 得到非易,摆脱更难的两难境地。这种尴尬状况来自山水画特殊的表现样式,如与欧洲风景画比较,除了画家面对自然静观默察的相同之外,在表现的形式,观察的方法,在结构的二维空间观以及图式的多重含义与欧洲风景画大异其趣。中国山水画自南朝宗炳提出“澄怀观道”后,其内涵是表达画家面对自然时对“道”的观照和个人在其中获得“畅神”的精神自由,而并非是对自然专注的探究。山水画的形式是以二维的平面空间来表现自然,并以书法的写意和笔墨精神来架构空间,遨游自然, 中得心源,用随心所至的“游动”视点以“三远”并用的方法来安排自然的秩序,采用重叠法来拓展深远,以虚当实,计白当黑的写意性与物象保持恰当的距离,以诗化的情绪语言构建悠远而深邃的意境。而这一切元素都随着画家个人的趣味和经验来完成“以形媚道”的目的。我们面对的不是一张风景画,而是一卷惨淡经营并慢慢展开让人细细品读的卷轴山水清音图。它构成超稳定的宇宙空间有很严密的内在逻辑,解读或重构不是随心所欲的拼图,而要靠悟性来解读结构的密码,不能全盘推倒而只能是用心智去转换。重构要从结构的内涵入手,悉心体味,其过程需要智慧和耐心,同时要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念,体察自然,探究和发现自然中的形式因素。经典图式是彼时古人从自然中获得的样式,今时的人们只有再从自然中去验证,发现和修正现存图式的得失,从而获得创造新图式的后援,也只有从自然中汲取力量才能消解经典对于画家的心理障碍。前代大师解读经典有许多成功的实例,赵孟頫、钱舜举、元代四大家以及明清的沈周、文征明、董其昌和四王、四僧都对中国山水画图式创造积累丰富的借鉴经验。现存的山水画图像史充分地体现了解读心智的健全发挥。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前贤有很大的不同,但民族的文化脉络在向现代转型时并不因为时代的延展而被取消。

  我们山水画工作室本着山水画前展的多元性,在山水画个人图式重构时,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①借鉴经典图式在形式上作重构性调整,并按个人对图式内涵的理解,选择那些多样的适合个人表现的图式进行磨合与重构,并在笔墨参与的前提下重构与经典相对应的个人趣味的图式。

  ②引入书法的写意功能,强化笔墨的表现力,用书法笔意来概括和整合图式的重构,用不同笔意的书写方法来重构个人图式,写意的挥洒和线质的强化增强了笔墨在山水画中的主导作用和视觉张力。

  ③用心体味欧洲风景画的丰富表现力,来充实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形式。我们详察欧洲风景画发展轨迹,传统风景画在面对时代的挑战,从印象主义发展到塞尚向现代转型,那些大师们吸收了东方的某些形式因素,风景画摆脱了摹拟,进入了二维的绘画空间,塞尚简化自然形质,用团块的结构来表现风景的新形式。他的不少杰作有类似中国山水画的意韵,画中的自然已从深度的真实空间转化为平面的绘画空间,画家在风景画中取得了主导的地位。塞尚的重构自然的经验同样能启发我们的心智,以换位的思考方法去重构中国山水画个人的图式。

  ④从色彩改制的角度去探究形式和构建:传统山水画原有二大主流,从唐五代至宋建立的青绿山水样式由于文人提倡水墨山水为上以后,主体的色彩表现形式已渐边缘化,但在以水墨山水为主题的画坛仍有杰出的青绿山水风格的作品名世,如元代的钱舜举、明代的文征明、仇十洲以及有院体风格的清代“二袁”都为青绿山水画作出杰出贡献,其中包括浅绛设色都有可观的前景。我们适当引进西方色彩的丰富表现力,立足本体,经过互参肯定会有硕果累累。同时,我们的民族并不是"贫色"的民族,而有强烈、单纯、明快的绚丽色彩,这些炫目的色彩大多隐没在民间和宫廷的锦缎、服饰以及其他饰品里,这是民族色彩的宝库,具有相当大的色彩价值,体现了民族的审美力和情感的表现力。其中有不少色彩的搭配可作为“色表”来参考。

  在山水画的转型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必须坚持一条基本底线:即笔墨是山水画的核心语言。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体验自然,探究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灵感来丰富山水画的创作,坚持山水画“畅神”观的精神性指导,以诗化的语言强化山水的文脉,它不是纯形式的探索,而是“以形媚道”的终极体验。

  中国山水画较之人物画有较大的适应性,具有中性的色彩。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历经千万年不会改变,中国人对自然的人文观不会改变,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形态与日月共存。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山水画能够进入现代生活,并能找到存在的对应关系。我们还应认识到“现代性”是一个十分模糊的认同,解读它的涵义因人而异,全球性文化的交流不应取消各民族文化在现代的价值,而且现代性随着时代的深入发展更应该展示出各种文化的瑰丽多彩,多元的文化形态并存恰恰证明了现代性的包容和健全。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萧海春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