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者:萧海春、江村
时 间:2011年7月
地 点:不详
“我总认为当代的人太急,个个都要朝前走,而传统中国画却可以使人安静下来,让人慢慢地看,慢慢地思考,然后再朝前走。”海上山水画名家萧海春前不久在一次颁奖会上所说的朴素而简单的答谢辞,在瞬间的沉默后,博得了现场所有人的掌声。
去年以来,沉潜于传统多年的萧海春接连创作出长达20米的山水画巨作《锦绣石壁》、长10米的《摩诘诗意图》,临摹了黄公望的山水长卷《富春山居图》,今年春季照例带着一帮学生深入太行山、黄土高坡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行旅与写生后,又完成了一幅巨幅山水作品《烟云自在》,不少作品将在8月底上海美术馆的萧海春个人展上对外展出。
萧海春最早开始山水画创作是以西北莽原为内容,然而在1990年代以后,却完全回归传统,自甘寂寞,烟云日课,潜心于传统技法的研究,上起唐宋,下至近现代,遍临历代名家名迹。对于自己艺术的多次转变与求索之路,在接受早报专访时他给予了解读。
东方早报:你的画室也被称为烟云堂,而最近的巨幅画作名为《烟云自在》,这里面有什么联系?
萧海春:山水被称为烟云,董其昌有言“烟云供养”,山水是有形的自然,是山水画魅力的诱引,也就是宗少文所谓的“质有”,它是构成烟云变换的基本元素。烟云是“趣灵”,是虚。实与虚的相辅相成,互为融合皆由画者的心绪所在,山水画有“烟云日课”之说,而新作《烟云自在》是希望自己能进入自在之境。
东方早报:你最早是玉雕大师,后转到中国画,以人物画知名,后来又转到探索型的山水画,其后又完全回归传统,并渐渐呈现出自己的风格,是什么导致了你这样的一系列转变?
萧海春:我从小就对书画感兴趣,1980年代一阵子主要画人物,后来开始画一些西北风格的山水,但到了1990年代,上海博物馆举办过一次“四王”展览,我细细地看,感到自己的东西有些不堪了。而且我本人喜欢历史故事,喜欢古典。在这种状况下,要画山水怎么入手呢?“四王”接下来是董其昌,我看那本金封面的画集,画面很宁静,与躁动的那些东西完全不同。后来我就用晚上的时间画,展览会也与社会分开了,就在上海郊区的一个工厂区办。“西北风”于我只是一种突发性的东西。那时我在石涛上下过工夫,我临摹过一百多张石涛,几乎可以乱真。“四王”对我而言在秉性上可能格格不入。石涛跟我比较接近。
东方早报:那么你的《西北风》画到哪一年?
萧海春:到1990年,后来就戛然而止了,直到2004年。刘海粟美术馆开设萧海春山水高研班的时候我就又开始改变了——那时候我开始进入解读董其昌、石涛和八大山人阶段,也研究黄宾虹,包括宋元大家,是不断整理、修正的阶段,这就是“经典解读”阶段了。
东方早报:当时你对董其昌与黄宾虹花的工夫也很多,你怎么理解这两位大师?
萧海春:董其昌笔墨里的宁静非常有感染力,是对我的一种补充。从石涛到黄宾虹,一直是我动力的核心部分。别人画黄宾虹是从浓到浓,董其昌代表中国笔墨的高度,投射到黄宾虹身上,是用淡墨画的。但我的笔墨还有种苍凉,这和西北有关的。
东方早报:事实上,读你的“深山问道”系列作品,总感觉到王维“明月松间照”的意境,你是如何理解的?
萧海春:中国绘画中表现的一种意境,是诗画的艺术,我赞成董其昌的说法,王维身为诗人,也是中国水墨画的代表,实至名归。他的诗,特别是对景的那种描写,或者是人与自然相互的那种关系,道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王维诗中描写的意境最适合中国山水画。
我曾经去黄山,有次我在山头看谷底,在月下观赏黄山的时候,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山下的水加上那种雾气飘在峡谷中,一片青光,松树忽隐忽现,我马上想到王维的诗句——我就是表现这样的意境。
东方早报:再谈谈你的山水大画,中央美院国画院副院长陈平前不久看了你的大画,很激动,说以前画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